井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并不是所有井都从此失去了意义
2022-01-11
《字汇·二部》有提到:“井,市井。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古于汲水处为市,故称市井。”《管子·小匡》提到:“处商必就市井。”▲东沙古井与白沙古井源自同一泉脉。井水丰盈,取水人络绎不绝。摄影/朱辉峰 长沙有千井百泉之说,市内以井命名的街巷,如水风井、彭家井、桂花井、陈家井、伍家井、洪家井等比比皆是。现在,上述各井或填或埋或废弃,徒留其名。从古到今,和别的城市相比,长沙和井的关系更为紧密。现在长沙人说起井,就会立马想到白沙井。但,在历史上,长沙最有名的,则是长怀井。长怀井又叫贾谊井。是中国有据可查的,历史最为久远的井。它开凿于公元前177年贾谊任职长沙王太傅期间。南北朝的刘宋时期,盛宏之在他的《荆州记》,记述了贾谊在长沙修井的事:“湘州南寺之东,贾谊有井,水深,上敛下大,状如壶,即谊所凿井。”到了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对这口井有了更详细的记载:“湘州郡廨西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地中有一井,是谊所凿,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如壶。旁有一脚石床,才容一人坐,是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一。”韩愈来长沙也写过一首《井》:“贾谊宅中今始见,葛洪山下昔曾窥。寒星百尺空看影,正是行人渴死时。”韩愈之后,杜甫来了,他的诗《清明》里面写了长怀井,诗里有两句“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贾谊是湖湘文化形成的重要源头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贾谊井也是湖湘文化源头的重要滋养之一。贾谊本人以及此后历代在长沙或来长沙的知识分子,都在贾谊井边有过或多或少的利国利民的思考。南宋末年,元军围攻长沙。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李芾率领宋军坚持抵抗。死守三个月后,长沙城破,李芾杀死全家19口人后自尽。长沙百姓听说后,“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缢林者累累相比”。这是长沙无比黑暗又无比悲壮的一页,长沙的井记录了这一页,记录了长沙人的不惧牺牲、不甘屈服。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白沙井,虽然有说法是开凿于战国,但无史料记载。能够找到的最早的记载,是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刊印的《长沙府志》,“白沙井,县(指善化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香甘美,通城官员汲之不绝,长沙第一泉。”可见,至少在崇祯时期,白沙井已经坐稳了“长沙第一泉”的交椅。让白沙井更为有名的,是毛泽东的诗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这里的“长沙水”,也就是白沙井的水。此后,白沙酒、白沙烟等等,都借用了这口井的名字。今天,仍然是长沙保护最好的一口井,也是和长沙市民关系最为密切的井,每天仍有很多市民前来取水。1996年7-11月,在长沙市中心五一广场东侧走马楼,配合基建工程,清理发掘了一批古井,其中22号古井出土一批竹木简牍,称为“长沙走马楼简牍”。这批简牍目前仍在整理研究中,从对部分简牍剥离、整理的初步结果,估算这批简牍总数达17万支左右,其数量超过以往全国出土简牍数量的总和。此后,长沙又多次在古井中发现竹简,为此,长沙建了简牍博物馆。这些简牍从战国到魏晋跨越千年,贯穿了整个简牍时代,记录了中华文明奠基时期的灿烂与辉煌。可以说,没有长沙的井,从战国到魏晋时期的这段历史,更加支离破碎。曾经,长沙的井,如此重要,但如我们的这次全城摸底调查,长沙其实已经彻底告别了井的时代,虽然仍有不少市民前往白沙井、东沙井及岳麓山、桃花岭的山泉取水,但绝大多数市民的生活和井已经没有任何交集。历史上,长沙多井,和古湘江与古浏阳河在长沙城区的摇摆有关。白沙古井等长沙城区的井,井水多来源于地层白沙井组,白沙井组这个地理名词命名于1933年,就是根据白沙井的剖面命名的。白沙井组砾石层是古湘江和古浏阳河的河床沉积物。在距今110万-20万年间,古湘江和古浏阳河一直是摇摆的。多次改道的过程中,在长沙的地下形成了厚度较大的砾石层,如新开铺厚26.51m,烂泥冲(铁道学院附近)厚18.9m,东塘厚9.54m,白沙古井厚5.5m,烈士公园也有3到5m。现在,随着城区的扩大,高楼的增多,地铁网络的布局,长沙的白沙井组砾石层遭到严重破坏,城区的井即使未因城市建设而填埋,绝大多数也会枯竭。随着自来水的普及,井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但,并不是所有井都从此失去了意义,像白沙井、长怀井等承载着历史记忆、城市文化的井,还是应该好好保护。
支持陪伴一线环保志愿者专业成长,帮助使命共同体发展;支持研发科普课程,推动绿行周末唤醒更多青少年参与环境保护。扫一扫,加入绿色潇湘月捐人计划,成为“更美好湖南”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