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4
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拉开了中国最大规模水环境综合治理行动的序幕。
在此之前,我国的水环境治理重点主要放在“三河三湖”(即淮河、海河、辽河和太湖、巢湖、滇池)上,而“水十条”出台后,黑臭水体整治成为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方向之一。
“十三五”期间,全国各地大力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总体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8%以上。城市水体作为大江大河的“毛细血管”,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措施系统治理,从源头大幅度减少污染物入河量,增加水体自净能力,对我国江河湖泊的水环境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规模水环境综合治理行动拉开帷幕
“水十条”将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到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2016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黑臭水体清单,22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要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清理1861条纵横在城市肌体上的黑色“毛细血管”,而随着排查的深入,清单上的水体总数增加到了2900多个。在“水十条”硬性指标的约束下,全国各地投资金、建项目,掀起了一股治理“浪潮”。
黑臭水体是流经城市的一些“毛细血管”,多为水沟或渠道,此前这些城市内的黑臭沟渠大多处于治理的盲区。“水十条”出台之前,我国的水环境治理重点主要放在“三河三湖”上,即北方的海河、淮河、辽河,南方的太湖、巢湖和滇池,其他一些小一点的河流得到的关注很有限,就更不要说黑臭水体了。“水十条”出台后,黑臭水体成为重点整治的方向之一。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流域中心副主任高红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黑臭水体问题的本质是污水直排环境问题,是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环境基础设施不配套、管网不配套问题的直接体现。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
黑臭水体就在群众的房前屋后,是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但黑臭水体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有效监管难度大。
高红杰说,面对数量庞大的黑臭水体,制度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公众参与机制,让老百姓全过程参与黑臭水体筛查、治理、评价等工作,监督地方政府黑臭水体整治成效,既能有效推动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顺利开展,也能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黑臭水体治理进展,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制度设计为全民参与治水提供保障
2016年初,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潇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长沙某区发现一条黑臭水体,他们随即通过“城市水环境公众参与”微信公众号进行举报。没想到,第二天早上他们便接到地方环保部门的电话询问黑臭水体的具体位置,在带领环保工作人员现场核实后,这条黑臭水体被新增列入湖南省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的整治清单。
“这让我们很有成就感。”绿色潇湘副秘书长廖思难说。
他们2011年开始在湖南成立了河流守望者网络,从2016年开始关注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通过扩大招募,守望者成员从2016年的426人扩大到2018年的900多人。这些守望者分布在湖南各地市州守护着本地河流,成为黑臭水体的发现者和整治工作的监督者。
廖思难欣喜地看到,在过去近七年的黑臭水体整治过程中,官方为公众参与搭建了畅通的渠道,在公众监督下的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诸多不再黑臭的城市“毛细血管”促进了江河水质的改善。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国考断面全部消除劣V类。
“水十条”明确提出从“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加强社会监督和构建全民行动格局”三个方面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这种机制的设立广泛听取了基层意见,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相关研究机构,自2015年起,先后在郑州、杭州、苏州、广州、太原等多地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社会调查,了解人民群众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需求、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对治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和有关建议等,为后期推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及公众参与工作提供了参考。
2016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联合推出“城市水环境公众参与”微信举报平台,鼓励公众提供黑臭水体线索。2016年8月,为进一步扩展公众参与的范围,微信举报平台数据实现了与环保组织开发的“蔚蓝地图”APP互联互通。网友可以通过“蔚蓝地图”APP提交黑臭水体线索,并且可以在APP上直接收到相关部门的回复。据有关统计,公众举报已促使50多条黑臭水体被纳入治理计划。公众举报也反映了很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成后出现的返黑返臭、偷排和垃圾丢弃问题,这些公众意见的表达帮助治理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用高度互动的新媒体工具吸收公众大规模参与环境整治行动,这是一个创新举措。”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看来,黑臭水体整治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因此在评价标准中也把公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中国在环境治理思路重要大转变。“过去是以污染物减排量作为考核标准,而正是从PM2.5和黑臭水体治理开始,环境治理的思路发生了改变,即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进行考核、评价和问责。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特别强调要以公众的感受作为标准,我觉得这种思路非常好;同时又借助信息技术的进步,采用一种数据众包的方式在收集公众的意见和数据。地级市黑臭水体的整治能够快速推进,城市水环境公众参与平台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8%以上
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现场,生态环境部总工、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不止一次向媒体推介“城市水环境公众参与”微信公众账号,呼吁媒体加大宣传号召公众广泛参与到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中来。
作为首个政府部门主动建立新媒体互动平台寻求公众广泛参与的全国性城市环境治理项目,运用新媒体手段收集民意、掌握黑臭水体现状和治理进展,是主管部门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下做出的创造性解决方案,显示政府对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角色的认识正在变得越来越开放。
黑臭水体治理公众参与,一开始只是被看作是一个举报的提交,但后来演变成一个公众和官方之间双向的互动,专业的环保组织在其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包括自然之友、芜湖生态、合肥善水、绿色齐鲁等多家长期关注水环境治理,具备很强专业能力的民间环保组织都积极参与到黑臭水体整治中来。一些环保组织还被认定为当地的民间河湖长,官方对他们身份的认定,更激发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在高红杰看来,公众参与是推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截至2020年底,“城市水环境公众参与”微信公众号累计收到监督举报信息共14707条。近年来,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持续将公众举报的疑似黑臭水体及时推送给各城市进行核实,对核实确定为黑臭水体的,纳入清单开展整治。
昔日污水横流,如今碧波重现。群众的积极参与助力了城市水体消除黑臭。高红杰回想起一个细节:“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现场督查期间,曾遇到了一位老先生向我们诵读他写的诗歌,赞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为他带来水清岸绿的优美家园环境,令人动容。”
“十三五”期间,全国各地大力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总体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8%以上。城市黑臭水体作为大江大河的“毛细血管”,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措施系统治理,从源头大幅度减少污染物入河量,增加水体自净能力,对我国江河湖泊的水环境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迈入“十四五”时期,人民群众对优美水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提升,既希望已完成整治的水体水质长期稳定不反弹,又希望环境优美的水体越来越多。2021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未来五年,我国要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这意味着,黑臭水体的整治范围不再是地级及以上城市,只要是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今后都要纳入整治范围。
然而,新时期的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仍存在很多短板:城市的管网看起来都建了,但是质量不高,有错接的,混接的,有漏的;一些地方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特别低,几乎不加处理就快接近达标了,处理的相当一部分水不是污水;汛期河道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一些地方旱季雨水管网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排入河道,沿河、环湖、城乡结合部垃圾随意倾倒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突出;在水生态问题上,一些地方搞黑臭水体治理把城市河道搞成“三面光”,寸草不生,加上又没有生态补水,水体自净能力很差,久而久之水就没有了。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持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将治理范围扩大到县级城市。
2022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生态环境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方案》,进一步细化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黑臭水体主战场从“十三五”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延伸到县级城市。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0%;对已完成治理、实现水体不黑不臭的县级及以上城市,要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建立防止返黑返臭的长效机制。
按照时间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即将公布县级市黑臭水体名单。高红杰期待:“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黑臭水体治理中,形成全民治理的氛围,构建全民行动格局,共同推动黑臭水体长治久清。”